“买方欺诈”叠加“货物滞港”
如何应对?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欺诈类案件时有发生,不法分子通常利用出口企业想接大单的心理,诱骗企业出口货物,要么在提取货物后销声匿迹,导致出口企业钱货两空,要么在货物到港后利用出口企业焦急心理,坐地起价或要求变更支付方式,令出口企业陷入被动。在同时发生“买方欺诈”与“货物滞港”的情况下,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棘手,出口企业究竟该如何应对?
案情介绍
(一)货物出运后买方失联
A企业是一家出口服饰的小微企业,与希腊买方B公司于2023年11月份的秋季广交会上认识,买方主动介绍公司背景,同时提及合作的供应商已投保中国信保,并向A企业主动提供详细的公司信息,以便其查询。在订单沟通过程中,买方合作态度积极,且表现出对外贸流程极为熟练。
于是,A企业放心接下买方订单,金额约13万美元。A企业虽提出首次交易要求30%预付款,但买方表示与中国供应商合作时有付定金,由于供应商不诚信失联导致其损失惨重,故双方各让一步,同意按照“见提单复印件付款”方式结算。
随后,A企业于2024年7月将货物安排装船出运,并向B公司发送了提单扫描件,但B公司未回应信息。在货物即将到港时,B公司主动联系A企业,并要求开柜验货才安排付款,A企业明确表示不同意,B公司又再次失联。此时,A企业才起疑心,遂向中国信保求助,并委托中国信保向B公司展开调查追讨。
中国信保福建分公司在收到A企业的需求后,立即委托当地渠道介入调查追讨。B公司未对渠道的联系做出回应,且经渠道上门走访,也未找到B公司。此时,本案货物已经到港,如何妥善处理货物,变得迫在眉睫。
(二)货物转卖,一波三折
因滞港费用持续上升,为避免小微企业损失扩大,中国信保福建分公司指导A企业立即寻找新买方转卖减损。但因货物贴牌,A企业多次转卖无果,最终仅有一家新买方愿意低价接收货物。但处理过程极不顺利,该买方以“贴牌货物”、“滞港费高”等理由多次反悔,要求压低价格,最终不再愿意接手货物。另一方面,船公司一直催促A企业处理货物,并建议对货物进行拍卖,以抵偿滞港费用。
为避免货物长期滞港导致企业损失进一步扩大,经中国信保同意,A企业将货物交由船公司拍卖处理。随后,中国信保福建分公司就A企业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按照保单约定进行赔付。同时,中国信保海外渠道仍在持续追偿,力求最大限度保障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案件启发
结合本案反映出的风险点,以下风控建议供出口企业参考:
(一)
识别风险信号
提前采取风控措施
在对外贸易中,出口企业多认为,采用自行控单的方式,要求买方见提单复印件付款可有效控制收汇风险。因此,出口企业在货物出运后,通常会及时向买方发送提单扫描件,并提示买方付款。但贸易实践中,受货物自身特性(比如定制、贴牌,附加值低产品)影响,可能出现无法转卖或退运成本较高,难以成功处理货物减损。
因此,控单交易的支付方式(见提单复印件付款或银行托收)并非万无一失。对于首次交易买方,建议出口企业务必谨慎接单,仔细识别买方注册信息、联系人身份,采用相对安全的支付方式(全款预付,或支付30%-50%预付款),坚持风险底线,避免最终造成全损。
(二)
密切关注货物情况
妥善处理货物减损
在买方未付款提货的情况下,为避免损失扩大,建议出口企业密切关注货物流向、滞港费用情况,及早考虑可行的货物处理方案,避免货物滞港导致损失扩大。常见的货物处理方向包括放货给原买方(前提是买方承诺付款或已支付部分货款)、就近寻找新买方转卖货物,或将货物退运回国内再转售等。
出口企业可结合买方经营情况、货物种类、费用情况、操作可行性等方面,综合选择最优的货物处理方案。如已在中国信保投保,相关货物处理方案还需事先提交中国信保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
注意妥善与承运人沟通
出口企业在面对货物滞港时,通常会担心买方失联的情况下,船公司或货代要求出口企业支付高昂港口费用,因此焦虑不已,总想弃货了之。建议出口企业在货物处理时,有理有据地与承运人沟通,可更加从容地应对货物处理,把握减损时机。
贸管部 李佳洁 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