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意为团圆。每到过年,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需要多少时间,一定都渴望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归属,所以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但恰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新冠病毒来了。
没有一个春节,像今年这样特殊。
宅在家,是对社会的贡献。没有了各式各样的聚会,没有了三姑六婆的催婚,没有了烟花爆竹的齐鸣宣天,只有充分的平静的闲暇。看到一个段子说:初二,晴,树晃动了1693次,被吹掉486片树叶,小鸟叫了167声,飞来飞去196次。 突然多出来的假期,走不出的门,让日子陡然间变得长起来,无聊相伴而生。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绘本——《停电以后》,这是一本获凯迪克奖的图画书(作者约翰.罗科)。封面上是停电以后,一家人打着手电,站在楼顶眺望美丽的夜空的图。绘本里的故事是:在一个四口之家,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妹妹觉得很无聊,因为没有人可以陪她。就在这个时候,停电了,所有的灯都灭了。接下来忙碌的人们什么事都做不了啦!整个城市都变得又黑又静,他们围着蜡烛聊天,借着蜡烛的光影在墙上做投影,一家人还站到楼顶上去仰望星空。因为停电,他们在黑暗中反而走的更近了。
有人说,这个假期,格外漫长和煎熬。和爸妈在同一空间下,相处一个月,不能出门,是件不可想象的事。也许,我们从未像这次“被迫休息”的时候一样,这么迫切的想上班,想走出家门。突然有了大把时间宅在家,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辜负时光,在这份无聊之中,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比如给爸妈的生活增添一点乐趣。

就像绘本中描述的“停电”一样:“一切都变了,但不一定都是坏事。”平时的我们忙于工作,还要抽时间给朋友联络感情,但是却往往忽略了父母。随着年纪增长,每每春节,看似团聚,其实真正陪伴他们身边的好像只有年夜饭那个时间。饭吃完,和爸妈的过年时间也差不多结束了。因为疫情“被迫”宅在家,我们只能和父母朝夕相对。原来“被迫”宅在家之后,我们才愿意把我的时间分给父母,给父母的时间多了,我们就看见了不一样的他们。
记得老妈说了好几次,想买点花放家里,但是却不知道买什么。实行“居家隔离”前,我就到门口花店去挑了几束百合和康乃馨,简单,百搭,香味也适宜。咖啡机也一直在家里闲置,我不在,老妈平时就喝喝速溶的,“被迫宅家”期间可是好好的给他们煮了几回咖啡。虽然不能不出门,外头的阳光却正好,只好和老妈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唠家常。
母后大人的朋友圈也是很应景~
老爸一向来负责我们家的伙食,本想着空暇,我应该是要升级下自己的厨房技能了,也好叫他们享受下“饭来张口”待遇。结果蛋糕没发酵好,做成了“蒸糕”,老爸还是很给面子的吃完了;焦糖布丁的焦糖没成功就出锅了,出了蒸箱却像极了“水蒸蛋”,老爸还直说好吃;唯一有点像样的就是家庭版的四季奶青了,老妈很赏脸的每天点单...马上都30岁了,说起来都有点难以启齿,我的一点点作为在他们眼里又欣慰又好笑,他们永远把我当做小孩,却又期待我的成长。
岁月总是悄无声息的流过,当你发觉时,妈妈不像照片里一样青春靓丽了,眼角有了皱纹;爸爸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强健。小时候他们忙于工作应酬,后来我忙于工作娱乐,好像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这么长的时间和爸妈一直呆在一起。
疫情下这段“被迫休息”的假期,我发现自己从未如此热爱过生活,平凡的生活。家庭琐事就是最平凡的生活,而我们却常常忽略它。而在此刻,我们只能在家里,时时刻刻,朝夕相处。看着网络上饱受疫情之苦的人们,当下的我们身体健康、财务稳定,亲人安好在旁,这是多么值得感恩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