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来说,供应链业务并不能算是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产业。它实际上是一个产业链条内涵盖了从原材料到消费终端的所有交互关系的统称。
一般习惯性地从其功能性组成进行分拆,可以分拆为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这三者互相依存,组成了整条供应链的状态。在这个组合结构中,短板效应非常适用。现代有些论点认为除了以上三者之外,还存在商务流,我认为商务流作为一种交易行为,其依存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存在而存在,把商务流与其他三者并列似乎并不妥当。
自从人类从产业分工以来,劳动与产出的民众就一直致力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在任何一项上作出的,有利于降低链条内各参与方的(包含消费者、运营商、生产商、配送方、资金方等)交易成本的变革,都可以认为是供应链的革新与有益尝试。这也是必须遵循的最终原则。从粗略概算的角度上看,如果去除通胀干扰,产业链的投入/产出的费效比有提升,就是有益的。
从实际应用来看,现在有各种改善供应链的方式与手段,几乎所有产业链的参与方都在进行自己的尝试与探索。举例来看,
企业的垂直整合(例如三星的上游产业链整合的尝试);
电子化交易系统的建设(例如阿里巴巴等各种行业类B2B的建设,以及企业内部ERP的建设);
现代化的生产、库存、物流管理理念(例如丰田的精益管理,包含JIT等,的理念);
分层配送体系(例如物流、配送产业的兴起,生鲜、医药等各种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尝试);
O2O平台的发展(例如淘宝、京东等各类电商平台的发展);
依托于网络订购的现代化“以销定产”(例如小米的网络预售、成衣制造的实时量身定制);
基于货权或收款权的配套金融服务(例如应收账款质押、提货权质押等业务)等。
以上所举,都是产业链内各方在探索供应链效率改善过程中的产物。由于分属于产业链的前后端的不一致,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从现在的供应链业务实践来看,目前所有的供应链公司更关注的,是信息流。信息流的变化,深刻改变了供应链管理的形态。
例如,早期的企业垂直整合,通常都是采用并购、垄断等方式进行的垂直一体化整合。而信息技术进步之后,由于交易成本的极大降低,逐步出现了以外包、代工等方式进行的垂直非一体化整合。
又例如,物理距离上比较贴近我们一些的供应链管理尝试,例如阿里的易达通、例如物产的产业链内信息整合等,也都是以信息整合作为主要目标。
更实际一些地看,信息整合可以指向大数据领域,而大数据又可以指向人工智能领域,也都是近期资本热衷的方向。
但是,随着供应链本身的不断演化,整合过程中有非常多的问题与阻碍,需要去研究和解决。
从理论角度说,现行的供应链管理一般采用工业化思维进行拆解,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以计划为中心。而在互联网化的环境下,产业是否会演变为类似于凯文凯利所描述的去中心化的众包模式?
从现实角度说,信息流的整合是否应当划定界限,包括整合信息范围的限制,以及所获信息的运用限制,以便于保护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据我个人在生产商及贸易商的一线接触的经验而言,之前所提的易达通业务,以及物产的产业内信息整合的尝试,在众多企业都曾遭受过担心信息泄露与滥用而带来的阻力。上周我在海盐与一些五金件生产商谈,就有私营企业主曾经遭遇过因为对商务平台泄露了其上下游关系,而商务平台利用该信息向国外客商推荐生产商以谋利,导致损失客商的事件。如果此事是真,那么从整体而言,或许平台可以通过向国外客商推荐更便宜或更优质的生产企业,达到改善产业链的表现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会受到很多的质疑与拒绝。
从主导地位说,由于供应链的三流,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在现有的情况下实际控制在各个产业内部,比如信息流主要由流通企业或电子平台等掌握、物资流主要由货运公司物流公司掌控、资金流主要由银行等把持。而在前后端关系上,每个环节又分别有各自的核心企业控制。因而,在缺乏有力协调的情况下,最终的局面就是各个核心企业自己搞自己的供应链。即缺乏协同能力,又难以推广运用。比如供应链金融系统,在我们所接触过的银行中,几乎每家都在开展相关的研究和系统建设,但最终能够有效运用的,寥寥无几。
弘联所关注的业务,是供应链范畴内的供应链金融类业务。从目前的进度来看,主要还在进行信息流与资金流整合的程度,当然还算不得高端。具体来说,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整合,初级阶段的目标有以下两项。
第一项是打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流通障碍,进而改善资金流的使用效率。在传统的银行供应链金融范畴内操作供应链业务,在这个大点里,目前存在两个主要目标。
1、银行在开展供应链业务时,其风险模型的搭建,仍然是以核心企业为主体构建的。由于依托于传统模式下的信贷业务流程,银行掌握企业信息不及时;银行也没有充足的对产业有足够实操经验的专家去确认信息的可靠程度;银行也习惯采用基于不信任的风险评价与控制模式。因此,它仍然缺乏对单一业务进行风险评价,针对单一业务投放信贷资金的认知与能力。所以,一直都存在一个比较扭曲的现象,资金投放至供应链,但核心风控仍然以核心企业的资产为重要标准。
我们想探索的是,如果充分打通了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交互,使得银行对于单票业务能够及时了解,加上核心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经验,能够使得银行有能力在基于信任的基础上,不要去过度关心信贷主体,而是对单一的业务进行风险评价,并投放信贷资金。难点在于,技术上不是太大问题,银行的风控模型的变化会非常艰难,在初期,仍然需要核心企业追加保证的方式进行。
2、传统信贷业务投放通常以按照固定期限投放,但实际企业的资金需求随着业务收付状况在上下波动,固定期限投放的信贷资金既不能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在贷款周转时,也容易产生转贷压力。
我们想探索的是,如果信息能够在企业和银行间进行有效及时的传递,是否能够实现按照实际业务情况进行资金投放与回收。比如某工厂接到订单一笔,需要融资X元,他是否可以在接到订单的时候才进行融资,收到货款后立刻偿还。如果可以消除企业的资金需求的波动,我们相信有更多的企业会更关注在生产效率与质量提升上,也能抑制信贷资金挪用的情况发生。由于资金使用效率更充分了,可能在总融资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单日资金利率还能上升,对银行的效益需求以及信贷规模的压力也具备一定的缓释作用。不利因素在于可能对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希望弘联供应链能够在这条探索的途径上顺利发展。